【科技创新 周口实践】让“河南熟”夯实“天下足” 中原粮仓崛起“周口育种国家队”
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征程上,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坚持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以突破性种质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,通过持续40余年的科研攻关,培育出30余个周麦系列优质品种,累计推广面积超5亿亩,为“中原粮仓”注入硬核科技力量。
在周口淮阳区宛丘农场,记者看到被誉为“育种奇兵”的周8425B小麦亲本。这个凝聚三代科研人心血的矮秆大穗品种,携带着23个新基因位点,在抗病抗逆和高产遗传方面表现卓越,已辐射全国12省市172家育种单位,成为我国小麦分子育种的重要技术支撑。
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王丽娜说:“咱周口农科院自主创制的周8425B的特点主要是矮秆,它有三个矮秆基因,另外它的穗子特别大、穗粒数很多,它的抗病性也很好,抗条锈病、抗白粉病,我们能够利用它这些优势基因进行小麦新品种的选育,我们最新研制的周麦49号也是周8245B的后代,它在产量上有很大的突破。”
作为全国小麦育种领域的“常青树”,周口市农科院近年来频添创新硕果,审定周麦44号等8个新品种,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8项,周芝系列芝麻品种(12号、13号)斩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。通过创建“育繁推+成果转化”新模式,3个新品种生产经营权实现市场化转让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32个高产示范方在全市梯次铺开。
周口市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雷亚柯说:“一个优良品种的培育比培养一个孩子还难,有时候是一个团队数年甚至几十年辛勤科研攻关的结果,像我们不少农业科研人员甚至投入毕生精力,也没能培育出一个满意的好品种。从几万种小麦种质资源中择优杂交、优化组合、反复提纯、固优去劣,稳定优良性状,最终才能筛选出一个个性优良的好品种,然后进行各级区域试验和检测,最后才能审定,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一代代科研人员不断接力,把我们的梦想变为现实,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良农产品,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。”
在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中,周口市农科院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重大课题,获批4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和市级重点实验室。通过组建乡村振兴产学研创新联盟,整合院校企业资源,推动良种良法直达田间,仅周麦系列在2018年就实现2000万亩推广应用。
周口市农科院副院长贾朝阳说:“下一步,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力度,争取选育一批审定一批,推广一批储备一批,让我们的品种在黄淮大地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,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。”
从1965年建院至今,周口市农科院始终坚守育种创新主阵地,在保持小麦、大豆育种国内领先优势的同时,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,年均举办百场技术培训,发放万份技术资料,用科技之火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。
如今,在黄淮平原上,“周口方阵”的新品种正破土拔节,科技创新浪潮涌动在中原粮仓的沃野之间,续写着“河南熟,天下足”的时代新篇。